学院首页 |  设为首页 |  加入收藏
网站导航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本院快讯 >> 正文

赋能农文旅融合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——我校外语商务学院师生赴曲江区罗坑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侧记

发布日期:2025年08月04日 15:23 访问量:

2025年7月,我校外语商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师生团队——“坝上摇青·茶旅攻坚”实践队(以下简称“实践队”)以青春脚步丈量这片茶乡沃土,探访1972年老茶厂的工业血脉,对话非遗传承人的军魂匠心,化身瑶乡儿女点燃助农星火。

坝上摇青·茶旅攻坚实践队出征仪式大合照

实践队前往韶关市曲江区罗坑瑶乡,深入当地茶厂及茶园,开展制茶工艺体验与调研活动,旨在传承传统茶文化,助力茶旅产业发展。

实践队一行首先来到了罗坑瑶乡建于1972年的老茶厂,该厂历史悠久,至今仍在使用双齿轮揉捻机、五层塔式烘干机等老式制茶设备。老师傅向实践队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老机器的操作原理,强调揉捻压力需依靠铁砣调节,操作全凭手感把控,展现了传统制茶工艺中“匠心”的重要性。队员们实地观察了塔式烘干机的运作,感受着柴火灶膛持续供应的热量与弥漫的茶香,体会到半个世纪以来传统制茶技艺的坚守与传承。

在老茶厂车间内,老师傅现场演示了茶团的拆解技巧,指出“机械揉出筋骨,人手解开魂灵”的制茶理念,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传统工艺中人工操作对茶叶品质的关键作用。临别时,老师傅谈及老机器的传承问题,表示这些工业遗产不应被淘汰,而需被更多人理解与珍视,凸显了工业遗产在茶文化活态传承中的重要价值。

坝上摇青·茶旅攻坚实践队体验制茶工艺

随后,实践队来到猴采红茶厂。猴采红茶厂蒸腾的茶烟中,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荣合的故事浸透军人铁血。退伍返乡的他,将部队锤炼的“永不言弃”注入茶业,独创“三段式发酵工艺”,淬炼出被誉为“世界一绝”的杏仁香。“萎凋、揉捻、发酵,每个环节都藏着罗坑茶的灵魂,就像当兵——每个动作必须精准到位!”

十余年扎根山乡,他带领2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,罗坑茶香从闭塞深山飘向全国金奖领奖台。面对青年断代的忧虑,他的目光灼灼投向学子:“要让传统‘潮’起来!”《猴采红茶歌》的客家山歌调在山谷回荡,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在茶汤氤氲中悄然传递。

坝上摇青·茶旅攻坚实践队采访猴采红非遗传承人王荣合

在罗坑镇中心坝村的梅山生态茶园,实践队队员们俯身茶丛。在茶农的指导下体验采茶工艺,学习“提手轻摘、用巧劲不断芽”的采摘技巧,亲身感受茶叶采摘的精细要求。队员们还在柴火窑灶前参与茶青的揉捻环节,通过手臂的酸胀体会到“瑶山韵”茶叶背后制作的艰辛。

实践队队员在罗坑镇梅山生态茶园采茶

此外,在古茶树旁支起的直播间里,开展助农直播活动。实践队队员们身着民族服饰,展示罗坑茶的橙红茶汤与独特的杏仁甜香,详细介绍了罗坑茶生长于千米高山云雾与红砂土壤中的自然优势,以及瑶胞背茶换盐的历史文化。此次直播时长2小时,获得上万点赞,得到茶园老板的高度认可,为罗坑茶的推广开辟了新路径。茶园老板对着镜头激动道:“大学生把罗坑茶讲成了诗画!”当“坝上摇青助农专线”的弹幕飘满屏幕,青春智慧正为深山茶香插上云翅膀。

坝上摇青·茶旅攻坚实践队在茶馆内直播带货

实践队在罗坑瑶乡的实践活动,深入接触了传统制茶工艺与茶文化传承者,既体验了老茶厂工业遗产承载的历史价值,也见证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,更以青春力量助力了当地茶叶的线上推广。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,也为罗坑瑶乡茶旅产业的攻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在地方的推进贡献了青春力量。

坝上摇青·茶旅攻坚实践队活动结束时大合照

茶篓已空,齿痕犹在。当70年代老茶厂的齿轮咬合新时光,当退伍军人的制茶哲学遇见瑶乡少年的直播镜头,一部“活着的中国茶史”正在青春接力中续写新章。这趟茶旅三重奏,终将化作“百千万工程”最澎湃的和声——只因每一片被匠心唤醒的古树叶,都铭记着大地的期许;每一道躬身茶垄的年轻脊梁,都是乡土未来的钢铁栋梁。


图文/郑权滨 核稿/高恒冠 责编/杨艺



下一条:外语商务学院举行新入职教师发展座谈会

关闭